女博士、顏值、無線充電、電動汽車、科幻電影……當這些詞組合在一起,信息量是不是很大?
其實不光是你,近日,連人民日報、新華網(wǎng)、中新網(wǎng)、光明日報等主流媒體、@國資小新等網(wǎng)絡知名賬號也紛紛將好奇的目光投向一位“畫風不一樣”的南網(wǎng)80后女博士。
她就是廣西電網(wǎng)電力科學院智能電網(wǎng)及需求側研究所的祝文姬博士。
祝文姬和她的研究團隊用四年時間,順利完成“面向智能電網(wǎng)的無線電能傳輸關鍵技術研究”科研項目,并建成了國內第一條電動汽車無線供電小型試驗車道,解決了無線充電應用推廣的技術瓶頸,成為電動汽車無線供電劃時代的革新。
▲只要在特殊的車道上行駛,車輛不用插線就可以隨時獲得來自車道的供電,不但可以及時對車輛的電池充電,也可以直接驅動車輛。
▲只要把車停到指定區(qū)域,不需要任何線纜就可以直接充電!方便,很方便,非常方便——重要的事情說三遍!
那么,這位“任性”的電網(wǎng)女博士,在沒有蘋果和浴缸幫助的情況下,究竟是如何攻下無線充電技術應用難關的?
沒有為什么,喜歡就是“任性”
▲祝文姬的小藏品
雖然早聽說祝文姬博士喜歡科幻電影,但在她桌上看見這組玩具時,才算有了直觀的認識。
“都博士了還玩這些小孩的東西,不會有壓力嗎?”
“不會,因為喜歡,所以就買了。”
簡單的一句話,卻如同“世界那么大,我想去看看”那樣,直接而灑脫。聊開之后才發(fā)現(xiàn):
心之所向,身之所往,祝文姬如此“任性”地一路走來,皆因“喜歡”——
“當初為什么主動選擇女生較少的理工科,最后還進了電網(wǎng)這行?”
“其實我從小就喜歡設備啊、實驗啊這些東西,加上父母一直很支持我,所以分科、報專業(yè)時都沒怎么遲疑?!?/p>
“為什么會決定讀博士,當‘滅絕師太’?”
“其實我還挺喜歡做些研究的。”
“每天穿著工服,素面朝天地憋在實驗室里,會不會有些遺憾?”
“現(xiàn)在科研實驗做得越多越喜歡,已經(jīng)舍不得了?!?/p>
“四年里,如何才能在無數(shù)次繁瑣、重復的實驗、以及數(shù)不清的失敗中,始終保持前進的動力?”
“不斷實驗,最后把自己的想法變成了現(xiàn)實;或者自己的一個實驗或者一項技術解決了一道難題——這是多么高興的事情啊。”
“會有情緒低落的時候嗎,那時怎么辦?”
“當然會,低落時也像其他人一樣,深呼吸緩緩氣,去逛逛街,看場電影,或者做其他喜歡的事情?!?/p>
沒有大道理,只是做自己。
“黑暗森林”里賽跑,要再快點也要再慢點
▲祝文姬在調試實驗模型。通電后,兩個圓環(huán)之間可以無線傳輸電力。
不過喜歡歸喜歡,現(xiàn)實里的科研,卻像一場不留情面的賽跑。
既要用成果說話,也要靠時間說話。
哪怕只晚一天公布,團隊多年的心血也許就會被視為”模仿“;反之,如果能早一天,就可能帶來更大的榮譽。
四年之前,當祝文姬剛接觸時這個課題時,無線充電技術研究的相關論文并不算多。但四年來,全球各地越來越多團隊紛紛亮出自己的研究成果。
時不我待,然而當祝文姬和同事們如期完成最初的立項目標時,祝文姬卻提出了課題”延期“——
這就好像一個全力沖線的跑者,卻在終點前自動放慢了腳步。
乍看難以理解,但是祝文姬的理由簡單明了:”科研成果最終是要推廣應用的,我們不能就這么草率結題,要做就要做到最好!“
這情形和《三體》中描述的“黑暗森林”有幾分相似——雖然彼此互不相見,但不同的競爭者各自向著目標快速前進。如果有人主動亮出自己,就會引來眾多競爭者們的挑戰(zhàn)。
因此,自己的成果,必須要經(jīng)得起考驗,經(jīng)得起質疑。
祝文姬深知這點。
那是略顯漫長的兩年,不過祝文姬和團隊頂住了”延期“的巨大壓力,在無數(shù)次反復的實驗里,成功破解一個又一個難題,最終將電能轉換效率由75%提高到了85%,遠超立項前65%的目標,并把電磁輻射值降到0.57微特斯拉,微乎其微,遠遠低于國際標準27微特斯拉——
這意味著祝文姬不但成功拿下電動汽車無線供電技術,更達到了國內乃至世界先進水平。無線電能傳輸技術權威專家、重慶大學教授、博士生導師孫躍更是評價:“這項研究在國內甚至國際上都具有技術引領的作用?!?/p>
沒有蘋果和浴缸,科研怎么做?
▲祝文姬和新能源專責肖靜在討論技術細節(jié)。
四年的時間里,祝文姬團隊經(jīng)歷了很多。祝文姬說,最緊張的時候,“每天只能睡上四、五個小時。整理材料的時候,字都是跳的。”
本以為可以聽到幾個蘋果砸著牛頓腦袋,阿基米德洗澡之類的精彩小故事,但現(xiàn)實的研究工作如此骨感,只有在不斷重復和積累中,一點點靠近目標。
助理專責歐世鋒回憶說:“樣機的抗干擾問題解決不了,卡了一年多,用了很多辦法,但實驗效果一直不如意。祝博士查閱大量資料,并多次和專家的溝通后,果斷提出換個思路,將電場的影響納入考慮,果然順利解決?!?/p>
“這么就解決了?”
“這么就解決了?!?/p>
也許是太習以為常,這些實驗中的困難、研發(fā)中的艱辛,在祝文姬團隊的回憶中,總是那么無足重輕。
耦合機構是無線輸電的關鍵系統(tǒng),光是關鍵參數(shù)就有近20個,其它小參數(shù)多達100余個。這些參數(shù)密不可分,牽一發(fā)而動全身,某個參數(shù)變了,其它參數(shù)就得跟著變。也就是說每一次的試驗,這100多個大小參數(shù)都要全部調整。
“那你們前后實驗了多少次?”
“好多次,不厭其煩地反復修正、試驗,每一次試驗,都要縝密思考,一點一點地修改——科研允許有失敗嘛?!弊N募аa充道。
顏色不一樣的煙火
▲祝文姬覺得:作為科研人員,必須考慮怎么平衡工作和生活
申請項目時,祝文姬還只是入職一年的新人,但如今她已經(jīng)逐漸成長為這支平均年齡30歲的團隊的科研帶頭人,并贏得了大家的信任。
不過,每個人眼中的祝文姬并非都是一個樣。
孫躍教授對祝文姬的科研能力不吝溢美之辭:“她具備較高科學涵養(yǎng)、較深專業(yè)素養(yǎng),刻苦努力、善于溝通、組織協(xié)調能力很強。可以說是比較完美的科研人員?!?/p>
智能電網(wǎng)及需求側研究所主任高立克則評價說:“她對技術的細節(jié)要求把握得比較到位,對整個項目的推進和技術思路也有自己成熟的想法,在項目研究過程中,發(fā)揮了骨干和核心的作用?!?/p>
“祝博士是一個較真的人,有時候我們覺得差不多了,她也一定要重新翻查專業(yè)資料,直到完全弄明白。不管什么情況下,她都能有條不紊地高效工作?!毙れo如此描述祝博士給自己的感受。
“祝博士曾對我說,入職前三年是進步最快的,年輕人要多學多干,不要怕累。但她也會鼓勵大家:認真做好工作,按時下班不加班?!睔W世鋒笑著說道。
與祝文姬同在一間辦公室工作的配網(wǎng)自動化專責周楊珺則透露:“她把工作和生活處理得很好,工作時有魄力,很帶勁。生活中也有喜歡看動畫片,跳健美操這樣的小愛好?!?/p>
“那你覺得自己是個什么樣的人?”
“沒什么特別的,一個普通人。”祝文姬略作思索,“就和大家一樣?!?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