解決電動汽車用戶“續(xù)航焦慮癥”最對癥的一劑良方無疑是分布廣泛、使用便捷的充電樁和充電站。眼下的問題是,處方有了,藥房里卻沒有足夠的藥品備用。
目前,我國電動汽車使用的充電設施還處于非常初級的發(fā)展階段。隨著用戶數量的激增,配套設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(yè)發(fā)展不同步的問題日益凸顯。
在政策引導下,充電設施成為繼動力電池和電動整車之后,新能源汽車行業(yè)資本涌入的一個新落腳點,但人氣如此之高的投資領域眼下卻還處在賠錢賺吆喝的階段。
虧本的運營商
早些時候,我國充電設施的建設、推廣主要依靠國家電網等幾大國企,主要形式是具有多個充電車位的充電站。近兩年來,隨著政府將充電設施的建設和運營向民營資本開放,特來電、聚電、星星充電、電樁等一大批后起之秀迅速展露頭角。
截止6月12日,作為上市公司青島特銳德的子公司,特來電已經覆蓋全國128個城市,擁有充電終端4.6萬個。該公司總經理崔群在接受采訪時表示,2016年的計劃是將充電終端規(guī)模擴大至20萬個。
崔群有兩句話在業(yè)界廣為流傳,一句是“建終端,跑馬圈地,繼續(xù)燒錢”,以此實現2016年的年度規(guī)劃;另一句是,“資本市場上有的是錢,關鍵是有沒有做事的人”。
而依托于萬幫集團的星星充電成立僅一年多,目前涉足的城市并不算多,它采取的戰(zhàn)略是,先在部分城市扎穩(wěn)腳跟,繼而逐步推廣至其它城市。星星充電的“野心”是,在三年內滾動投資45億元,在全國范圍內建設25萬個充電樁,形成規(guī)?;统鞘谐潆娋W絡群,并于2020年擴大到100萬個。
類似“新秀“的案例還有很多。在今年年初召開的“第二屆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”上,全國政協副主席、科技部部長萬鋼透露,到2015年底,我國已經建成充換電站逾3600座,公共充電樁逾4.9萬個,這還不包括沒計入統(tǒng)計的家用充電樁數量。
但就目前來看,吸引來各路資本的買賣還是一樁賠本買賣。
近日,在一場以“電動汽車充電生態(tài)機遇與挑戰(zhàn)”為主題的討論中,力帆集團副董事長陳衛(wèi)放話,“在座各位,如果今天有誰發(fā)現做充電能掙錢,那趕快去跟他學習一下”。
陳衛(wèi)直言,由國家電網建設的首都機場T3航站樓的充電站使用率極高,每天來排隊充電的車很多,但即便如此,目前仍未實現盈利,甚至“說不好要幾年才能收回投入”。
“靠運營電動汽車充電樁賺錢,真的不靠譜么?”數日前,知乎上有人拋出這樣一個問題。一位自稱在“邊陲二線城市充電樁運營公司就職”的網友答道,“以我所在的城市為例,算上特許經營權的轉讓費用,在電動車尚未普及的現在,是怎么都沒法平衡盈虧的”,而且,“充電站單樁每天的翻牌率實在太低,即使每次都采用30分鐘的快充模式,一天也充不了太多次。”